近日,蛰伏书房,心无旁骛,在安静的心境中,阅读一部新面世的长篇小说《花殇》。作者伍水清先生在后记中说,自己18岁当兵入伍,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生活了40年,因一次回乡探亲偶遇童年的挚友,感叹岁月如刀,人生无常,于是催生出了这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可视为他对旧时的生活、逝去的时光的一种追忆、触摸与祭奠。
《花殇》是一部读过之后便让人难以忘怀的小说。作者精心截取了当年乡村生活的若干片段,就像中国戏曲叙事中一个个"肉头戏",有分量,有质感,有血肉,有呼吸,可谓草灰蛇线、纵横交错、不动声色、立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近六十年间的社会变化与人心变化,真切表现了特殊阶段里农村的生活状貌,为读者展示出一轴有着广阔社会背景的画图。
三妹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人物,她是一个聪慧漂亮、谦和有礼的城市女孩。这朵花本可以开放得绚烂多姿,然而生不逢时,她不得已随着父母来到乡下,"就像一株生长在沃土里的瓜秧子,被移栽到贫瘠的旱地里以后,毫无选择,就在这里扎根、发芽、分枝、开花、结果,原本可以长出一片天地来,现在长得只能是隐忍无形了。"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般感慨,昭示着这个女孩的命运不济。遭受了女儿、丈夫等亲人相继离世打击的三妹,就像作者借书中人物感叹的那样:"葬花"--一朵鲜花被埋葬了。这朵曾经多么亮丽光鲜的花,在那样的特殊年代,"风刀霜剑严相逼",散了花瓣,淡了粉颜。小说通过对三妹一生悲剧性命运的叙述,以点带面地折射出一段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后来的生活总算给三妹带来一点亮色和喜色,她的儿子长生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化茧成蝶,一变而为著名的企业家,她从此可以在城里享受舒舒服服的富贵生活。但这个时候的三妹俨然一位地道的乡下人,她摒弃城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与富贵,毅然回到了乡下过着她粗茶淡饭、平静平淡的生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对三妹 "葬花"的深切痛惜之后,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惜花"情怀,给予了人物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三妹回到乡下,没有太多的欲望,只求安然的生活,以度过她的余生,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和毅力啊!说生存的去向,灵魂的安放,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呢?与其说乡村是三妹最后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作者伍水清自己的精神向往,既讴歌了乡村中美好的人性,又赞美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传递出对现代文明弊端的批判态度。
略嫌不足的是,近60年的中国社会历史,时间跨度很大,20万字的小说容量显然不够,总体上未免单薄,故事情节与人物活动表现亦欠充分、精细,显得有点粗糙,甚至有几分急躁。另外,全篇基本以写实为主,诗意与浪漫情怀营造不够。
湖南日报 2015年10月14号 第14版
链接:http://hnrb. voc. com. cn/hnrb_epaper/html/2015-10/09/content_101998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