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总体情况很好,但也存在某些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两者良性互动和耦合互助的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一 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互促机制构建的科学根据
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指大学生高度肯定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大学生追求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是内在统一的。
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有共同的力量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的共同内容。大学生之所以形成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而且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因而具有科学魅力;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解放,只有它而非别的理论才能指引中国实现最真实广泛的平等自由,因而具有价值魅力;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切实解决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因而具有实践魅力。
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前提。大学生只有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自信,才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干扰,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人生追求。
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动力。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都是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但相比之下,理想信念层次更高。事实说明,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强大动力。
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树立理论自信的重要诱因。理想信念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最久远的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理想信念的坚定,必然诱导和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和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总之,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具有共同力量来源,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过,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会自发树立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应立足于两者的内在统一和耦合互促,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促进和确保这种统一和互促的形成。
二 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互促机制构建的价值意义
构建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的互促机制不仅有科学合理性,而且有价值合理性。
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逃课现象严重,不少大学生不爱听、不愿听、不想听思政课,有的甚至还相当反感。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有些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受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影响,讲究功利实用,不同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虚假论"等错误观点,从而厌烦甚至厌恶思政课。因此,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必将增强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而有利于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人才;必将促使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国家命运、人民生活和时代发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有利于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将激励其探索科学,追求真理,增强理论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有的大学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相对缺乏,人生理想信念漂浮功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乱,才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和谐。虽然这些大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是该情况的存在说明,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其提高道德品质,健全心理素质,有利于化解校园矛盾和安全风险,有利于减少社会犯罪和营造良好社会秩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 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互促机制构建的实施路径
构建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的互促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建设是关键,思想政治场域治理是保障。高校应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的良性互动和耦合互促。
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核心,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第一,应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深入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从以传授知识为本向以启迪思想为本、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向以塑造学生灵魂为本转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力。第二,应以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思政课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表达力。第三,应将贯彻群众路线与避免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使课堂教学努力做到"三贴近",另一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批判功能,避免片面迎合学生,致使课堂教学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第四,应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回应回答问题的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第五,应立足于全媒体时代背景,推动新旧媒体全面融合,丰富思政课呈现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
高校制度建设是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制度建设。高校应适应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加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创设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软约束";应完善大学章程、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明确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主体责任,加强绩效考评,提高奖惩力度,形成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硬约束"。对于为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应大力宣扬,提高奖励表彰力度;对于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的大学生,应提供更多鼓励和支持,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损害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言行,应加大舆论斗争和法律处治力度。
思想政治场域治理是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指将高校视为一相对独立的整体,由影响高校成员思想政治状况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和主客体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总体情况向好,但问题也不少见,因此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有赖于高校对思想政治场域的积极治理。首先,应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各部门之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联动,增强全体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人人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惯习,为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次,应将贯彻群众路线作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马克思主义战斗力的强大资本,丰富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提升全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创造积极文化氛围。最后,应强化教师主导地位,提高教师从业标准,创新教师考评机制,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增强理论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灵魂工程师。
链接:http://www. qstheory. cn/laigao/2015-09/14/c_1116552786.htm